通用名:Busulfan
商品名:Busilvex
全部名称:白消安注射溶液,Busulfan Intravenous,Busilvex,Busulfan
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慢性期,对缺乏费城染色体Ph1病人效果不佳。 也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Busilvex继以环磷酰胺(BuCy2)被指定为成人患者常规造血祖细胞移植(HPCT)之前的调理治疗,当该组合被认为是最佳可用选择时。
氟达拉滨(FB)后的Busilvex被指示作为造血祖细胞移植(HPCT)之前的调理治疗,适用于适合降低强度调理(RIC)方案的成年患者。
Busilvex后接环磷酰胺 (BuCy4) 或美法仑(BuMel)可作为儿科患者常规造血祖细胞移植之前的调理治疗。
在造血祖细胞移植之前,Busilvex的给药应由在调理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的医生监督。
Busilvex在造血祖细胞移植(HPCT)之前给药。
剂量
Busilvex与环磷酰胺或美法仑联合使用
1、成人
推荐的剂量和给药时间表是:
0.8mg/kg体重(BW)白消安,连续4天每6小时输注两小时,共16剂,
在第16次服用 Busilvex 后至少24小时内开始以60毫克/公斤/天的剂量在2天内使用环磷酰胺。
2、儿科人群(0至17岁)
Busilvex的推荐剂量如下:
实际体重(公斤) Busilvex剂量(毫克/公斤)
<9 1.0
9至<16 1.2
16至23 1.1
>23至34 0.95
>34 0.8
3、其次是:
4个周期的50mg/kg体重(BW)环磷酰胺(BuCy4) 或
一次给药140mg/m2美法仑(BuMel)
在第16剂Busilvex后开始至少24小时。
在环磷酰胺或美法仑和造血祖细胞移植(HPCT)之前,连续4天每6小时输注一次Busilvex,共注射16剂。
4、老年患者
50岁以上的患者(n=23)已成功使用Busilvex进行治疗,无需调整剂量。然而,对于60岁以上患者安全使用 Busilvex 的信息有限。老年患者应使用与成人(<50岁)相同的剂量。
Busilvex与氟达拉滨(FB)联用
5、成人
推荐的剂量和给药时间表是:
氟达拉滨以30mg/m2连续5天或40mg/m2连续4天每天单次输注1小时给药。
Busilvex将在氟达拉滨后立即以3.2毫克/千克的剂量每天单次输注三小时,连续2或3天。
6、给药方法
处理或使用药物前的预防措施
Busilvex必须在给药前稀释。应达到约0.5mg/ml白消安的最终浓度。Busilvex应通过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输注给药。
有关给药前稀释药物的说明。
Busilvex 不应通过快速静脉注射、推注或外周注射给药。
所有患者都应预先服用抗惊厥药物,以防止因使用高剂量白消安而引起的癫痫发作。
建议在Busilvex前12小时至最后一剂Busilvex后24小时服用抗惊厥药。
在成人和儿科研究中,患者接受苯妥英或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癫痫预防治疗。
止吐药应在第一剂Busilvex之前给药,并根据当地惯例按固定时间表继续给药。
6毫克/毫升;60毫克/瓶
可产生骨髓抑制。常见为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严重者需及时停药。长期服用或用药过大可致肺纤维化。可有皮肤色素沉着,高尿酸血症及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女性化,睾丸萎缩,女性月经不调等。白内障,多型红斑皮疹,结节性多动脉炎为罕见不良反应。曾有个别报道使用高剂量后出现癫痫发作;心内膜纤维化,并由此出现相应症状;以及少见的肝静脉闭锁。
对活性物质或列出的任何赋形剂过敏。
本品有可能增加胎儿死亡及先天畸形的危险,因此在妊趁初期三个月内不能用此药。
慢粒白血病病人治疗时有大量细胞破坏,血及尿中尿酸水平可明显升高严重时可产生尿酸肾病;对有骨髓抑制,感染,有细胞毒药物或放疗史的病人也应慎用;治疗前及治疗中应严密观察血象及肝肾功的变化,及时调整剂量,特别注意检查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ALT(SGPT)及血清尿酸。服药应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骨髓抑制程度、个体差异而调整剂量。嘱病人多摄入液体并碱化尿液或服用别嘌呤醇以防止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的产生。发现粒细胞或血小板迅速大幅度下降时应立即停药或减量以防止出现严重骨髓抑制。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储存在冰箱 (2°C – 8°C) 中。
不要冷冻稀释的溶液。
白消安是一种有效的细胞毒剂和双功能烷化剂。在水性介质中,甲磺酸盐基团的释放产生可以使DNA烷基化的碳正离子,这被认为是其细胞毒性作用的重要生物学机制。
为探讨以静脉注射白消安(Bu)做预处理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特点。方法:19例患者采用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前7,6,5,4天予白消安注射(0.8 mg/kg),每6小时1次,每次维持2小时;移植前3,2天予CTX 60 mg/kg静滴;同时做好常规的干细胞移植护理。结果:19例患者造血功能均恢复顺利,未发生Ⅲ级以上的口腔黏膜炎。结论:采用静注Bu做预处理安全而有效,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
完整说明书详见:https://nctr-crs.fda.gov/fdalabel/services/spl/set-ids/b9c7f0dc-988d-466e-8031-400ec4f60f21/spl-doc?hl=Busulfan
1、地西他滨是一种核苷代谢抑制剂,在磷酸化和直接掺入DNA并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后发挥作用,能够引起DNA低甲基化和细胞分化和/或凋亡。地西他滨在体外抑制DNA甲基化,其浓度不会造成DNA合成的严重抑制,其诱导的癌细胞低甲基化可使控制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关键基因恢复正常功能。
2、在快速分裂的细胞中,地西他滨的细胞毒性也可归因于DNA甲基转移酶和地西他滨与DNA共价加合物的形成,但非增殖细胞对地西他滨相对不敏感。
3、胞苷脱氨酶(CDA)是一种催化胞苷降解的酶,包括胞苷类似物地西他滨。胃肠道和肝脏中高水平的CDA会降解地西他滨,并限制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因西达尿苷是一种CDA抑制,故其与地西他滨联合给药可增加地西他滨的全身暴露量。
1、诱导治疗时间表
推荐的诱导起始给药方案为1.25 mg/m 2,皮下给药,每日两次,间隔约12小时,连续14天,28天为一个周期。应每28天重复周期,直至患者达到血液学缓解。
2、维持给药
推荐的维持方案为1.25 mg/m 2,皮下给药,每日两次,间隔约12小时,连续7天,每28天为一个周期。只要患者从治疗中临床获益,则应继续治疗。
3、剂量调整
a、血液学毒性:
如果发生血液学毒性(例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奥马西他辛(高三尖杉酯碱)/SYNRIBO治疗周期可能会延迟和/或周期内给药天数减少 [参见警告和注意事项]。
在诱导和初始维持周期期间,每周进行一次全血细胞计数 (CBC)。在初始维持周期后,每两周或根据临床指征监测一次CBC。如果患者在一个周期内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NC] < 0.5 × 10 9/L)或3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 < 50 × 10 9/L),则延迟开始下一个周期,直至ANC≥1.0 × 10 9/L且血小板计数≥50 × 10 9/L。此外,对于下一个周期,将给药天数减少2天(例如,减少至12或5天)。
b、非血液学毒性:
对症治疗其他具有临床意义的非血液学毒性。中断和/或延迟奥马西他辛(高三尖杉酯碱、SYNRIBO)治疗,直至毒性消退。
可产生骨髓抑制。常见为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严重者需及时停药。长期服用或用药过大可致肺纤维化。可有皮肤色素沉着,高尿酸血症及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女性化,睾丸萎缩,女性月经不调等。白内障,多型红斑皮疹,结节性多动脉炎为罕见不良反应。曾有个别报道使用高剂量后出现癫痫发作;心内膜纤维化,并由此出现相应症状;以及少见的肝静脉闭锁。
慢粒白血病病人治疗时有大量细胞破坏,血及尿中尿酸水平可明显升高严重时可产生尿酸肾病;对有骨髓抑制,感染,有细胞毒药物或放疗史的病人也应慎用;治疗前及治疗中应严密观察血象及肝肾功的变化,及时调整剂量,特别注意检查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ALT(SGPT)及血清尿酸。服药应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骨髓抑制程度、个体差异而调整剂量。嘱病人多摄入液体并碱化尿液或服用别嘌呤醇以防止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的产生。发现粒细胞或血小板迅速大幅度下降时应立即停药或减量以防止出现严重骨髓抑制。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阿霉素(adriamycin)
表阿霉素(Epirubicin)
米托蒽醌(Mitoxantrone)
依托泊苷注射剂
尼莫司汀(Nimustine)